高质量打造园林专业 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
一、把握行业动态,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
结合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规划对园林行业发展的要求,本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学用相长、知行合一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,针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。通过对55家园林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,针对中职生层次需求和培养需求进行数据分析,撰写调研报告,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教育教学专家与行业专家组成的研讨会,提炼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。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课程的转化,确定6门专业基础课程、6门专业核心课程、4门综合应用课程及若干专业选修课程。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部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》重新修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为未来3-5内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。
二、岗课赛证结合,调整教学内容
《园林工程施工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,按照园林工程施工员岗位标准,调整教学目标,完善教学内容;结合世赛国赛标准开发园艺赛项相应的活页式教材和微课、视频等教学资源,用于课程教学;参考赛项评分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开发课程综合评价标准,对园林工程施工基本理论知识,工具使用熟练程度、按规范标准作业、各环节技术掌握程度等技能情况,安全操作、劳动意识、环保意识、节约意识、团结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情况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,学习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;校企双师针对学生学习与真岗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,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,做到实时测评,有章可依,解决学生学习及真岗实践中因个人理解偏差导致的操作不规范。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、因材施教的同时,促进学生能力提升。
三、积极开发新型教材,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
为推动园林技术专业“三教改革”,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理论体系,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,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开发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。为保证教材的实用性,开展企业调研了解园林行业发展现状,了解企业岗位设置、职业活动、工作任务,以及行业对中职毕业生知识、能力和素养的要求等。形成调研报告,在此基础上制定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标准体例要求,编写课程标准,结合园林职业的特征、职业教育的国情、中职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接受程度等等因素,校企设计既符合国情、学情、满足实际教学需要,又与工作任务实施相吻合,注重园林行业“五新”融入,同时兼顾适合行业培训的新型教材的体例样章的编写,组织专家进行论证,结合专家意见确定编写体例及编写内容。最终完成了《园林种植工程施工》、《园林植物识别》等10门课程新型教材的编写。
四、丰富教学资源,开发数字化教学软件
构建一个开放的虚拟仿真培训平台,对现实中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模拟,可以使每位学生通过仿真装置,能亲自动手操作,观察现象,判断正误,激发学习兴趣,并克服因客观因素带来实习实训中的不足。
《园林工程施工》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,由于受季节的限制、合作企业工程进度时常与教学进度不相匹配,不能同时完成所有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的学习。基于此,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完整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,根据园林工程的所包含的内容及施工环节,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发了《园林工程施工》教学软件,软件内容包括园路施工、水景施工(水池、喷泉)、砌筑施工(挡土墙、花坛)、花架施工、圆凳施工、种植施工等内容。每一项内容都包括施工工艺教学、施工工艺实训、图纸构件、资料交底、考试考核等环节。通过《园林工程施工》仿真软件的学习,从感官上了解园林工程施工的工艺、技术规范、质量标准等,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。
五、课赛融合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
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学的教学资源。结合课赛融合的理念,对“园林国手”技术技能平台进行打造。
课赛融合建设实训基地。“园林国手”是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园林行业人才培养的品牌。依托“园林国手”品牌资源,主办和承办了多次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国际邀请赛研讨交流、培训和比赛,具有丰富的培训和比赛的经验。学校紧抓与其建立“绿京华园林工程师学院”契机,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建设“园林国手”技术技能平台,用于师生进行木作、砌筑、铺装、水景营造、植物造景等课程内容与比赛模块的实训,提升师生的技术技能水平。
高标准建设“园林国手”技术技能平台。结合“园艺项目”世赛、国赛的内容对场地、器材进行标准化建设。通过平台建设方案、场地建设标准、运行机制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的编写与论证,保证了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。对器材的安全性、实用性、先进性的指标评定进行采购。共建设了校外实训场地20块,校内实训场地2块,以及相应的配套器材,保证了课程与比赛训练之用。